2282 人看过

【名人故事】明星经济学家——劳伦斯・萨默斯

2008 年 9 月 18 日清晨,华盛顿美联储总部的会议室里弥漫着焦苦的咖啡味。42 岁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一份市场报告拍在桌上,声音发颤:“雷曼破产后的 48 小时,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赎回额突破 1400 亿美元,我们正站在大萧条的悬崖边。”​

角落里,一位头发微卷、眼神锐利的学者缓缓起身 —— 他是 54 岁的劳伦斯・萨默斯,时任奥巴马过渡团队经济顾问。他攥着被汗水浸湿的笔记本,指尖划过 “金融体系流动性枯竭” 的字样,沉声道:“不能等市场自我修复,必须用政府信用托底。要么现在投 7000 亿救市,要么明天面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崩塌。”​

这场持续 12 小时的紧急会议,最终催生了《问题资产救助计划》(TARP)。而萨默斯的果断主张,不仅改写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走向,更揭开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 “经济操盘生涯” 的关键一章。​

 

1954 年,萨默斯出生于波士顿一个 “经济学世家”—— 祖父保罗・萨缪尔森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(1970 年),叔叔肯尼斯・阿罗同样是诺奖得主(1972 年)。饭桌上,家人讨论的不是柴米油盐,而是 “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分歧”“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”。​

这种熏陶让萨默斯展现出惊人的天赋:16 岁考入哈佛大学,21 岁以最优等成绩毕业;28 岁拿到麻省理工学院(MIT)经济学博士学位,同年被哈佛大学聘为终身教授,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(打破了祖父萨缪尔森的纪录)。他的博士论文《通胀与失业的动态关系》,后来成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—— 这为他日后处理危机埋下了学术伏笔。​

 

1982 年,萨默斯进入 MIT 任教,主攻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。1987 年,他因对 “金融市场摩擦与经济波动” 的研究,获得有 “小诺贝尔奖” 之称的约翰・贝茨・克拉克奖,成为该奖项最年轻得主之一。​

1993 年,克林顿政府向他伸出橄榄枝,任命其为财政部副部长。上任第一年,他就遭遇了墨西哥金融危机(1994 年):墨西哥比索汇率暴跌 40%,外资疯狂撤离,濒临债务违约。当时国会普遍反对美国 “替墨西哥买单”,萨默斯带着一叠数据图表闯进国会听证会,沙哑着嗓子辩解:“墨西哥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,它的破产会导致美国边境地区 200 万人失业,比索危机将变成美元危机。” 最终,他推动美国联合 IMF 提供 500 亿美元紧急贷款,成功稳住墨西哥经济 —— 这是他第一次在国际危机中展现 “操盘手” 的能力。​

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,萨默斯已升任财政部部长。他主导制定 “亚洲救援计划”,通过 IMF 向泰国、韩国等国提供贷款,同时要求受援国进行金融改革。尽管该计划后来因 “过度紧缩” 引发争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避免了危机向全球蔓延 —— 萨默斯也因此被《时代》周刊评为 “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25 人”。​

57 岁的萨默斯回到母校,出任哈佛大学校长。彼时的他,既是学术权威,又是政坛明星,被视为 “哈佛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校长”。但 2005 年的一场演讲,却让他陷入职业生涯的低谷。​

在一次学术会议上,他提出 “女性在科学、数学领域的成就可能不如男性,部分源于先天认知差异”。这句话瞬间引发轩然大波:女权组织在哈佛校园抗议,300 多名教授联名签署 “不信任声明”,甚至有校友威胁停止捐款。2006 年 2 月,萨默斯被迫辞职 —— 离开校长办公室时,他看着窗外的哈佛园,轻声对助理说:“我终于明白,学术自由的边界,是对他人的尊重;观点的力量,永远需要语境的支撑。”​

这次 “滑铁卢” 让萨默斯变得更沉稳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挫折教会我的,比任何成功都多 —— 它让我懂得,无论身处何种位置,都要敬畏市场、敬畏多元。”​

 

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,奥巴马政府紧急邀请萨默斯出任 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”,让他再度回到政策核心。这一次,他不再是单纯的 “救火队员”,而是 “危机预防者”:他主导设计的 TARP 计划,不仅救助了濒临破产的银行,还通过 “压力测试” 规范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;他推动的《多德 - 弗兰克法案》,成为美国战后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法案之一。​

2010 年后,萨默斯逐渐淡出政坛,转型为经济评论员与投资观察者。他频繁在《华尔街日报》《金融时报》发表专栏,也常出现在摩根士丹利、高盛的投资论坛上。2015 年,在纽约一场贵金属投资峰会上,他留下了一句影响深远的名言:“投资者最大的误区,是把短期市场情绪当作长期趋势,却忽略了宏观政策对资产价格的‘底层重塑力’—— 就像你不能在暴雨中判断河流的走向,必须等云层散去,看清楚山脉的形状。”​

 

萨默斯的一生,从学术研究者到政策操盘手,再到投资观察者,他的经历与名言,为贵金属(黄金、白银等)投资者提供了三大核心启示:​

1. 抓准 “宏观政策” 这个核心驱动​

萨默斯始终强调:“所有资产价格的波动,最终都锚定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。” 对贵金属而言,这一点尤为关键 —— 因为黄金、白银没有利息收入,其价格主要受 “通胀预期”“利率政策”“地缘风险” 三大因素影响,而这三者都与宏观政策紧密相关。​

比如 2020 年,美联储为应对疫情推出 “无限量化宽松”(QE),利率降至 0 附近,美国通胀率从 1.2% 飙升至 9.1%。此时,黄金价格从 1500 美元 / 盎司涨至 2074 美元 / 盎司,创下历史新高 —— 这正是萨默斯所说的 “政策重塑资产价格”:宽松政策推高通胀,而黄金作为 “抗通胀资产”,自然成为资金的避风港。​

反观 2022 年,美联储为抑制通胀开启 “暴力加息”,利率从 0 升至 5.5%,通胀逐步回落。此时黄金价格从 2000 美元跌至 1615 美元 —— 这再次印证了 “政策驱动” 的重要性。因此,贵金属投资者要像萨默斯那样,紧盯美联储利率决议、美国 CPI 数据(通胀指标)、政府财政刺激计划,这些才是决定贵金属长期趋势的 “山脉形状”,而非短期市场情绪的 “暴雨”。​

2. 危机中理性看待 “避险属性”​

萨默斯经历过墨西哥金融危机、亚洲金融危机、2008 年金融危机,他深知:“市场恐慌时,资金会流向‘看似安全’的资产,但真正的避险,是看资产在危机中的‘抗跌性’,而非短期涨幅。”​

这一点在贵金属投资中尤为重要。比如 2008 年 9 月雷曼破产初期,由于市场恐慌性抛售所有资产(包括黄金)以换取现金,黄金价格从 900 美元跌至 740 美元,跌幅达 18%。但随着危机蔓延,投资者意识到 “现金可能因银行倒闭贬值,而黄金是全球通用的硬通货”,黄金价格又从 740 美元涨至 1226 美元,一年涨幅达 66%。​

类似的情况在 2022 年俄乌冲突中也出现过:冲突爆发初期,黄金因避险需求涨至 2070 美元,但随着市场意识到 “冲突未影响全球能源供给”,黄金又回落至 1800 美元。这告诉我们,贵金属的 “避险属性” 不是 “即时反应”,而是 “长期对冲”—— 投资者不能像萨默斯警告的那样 “混淆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”,而应在危机初期保持冷静,在恐慌情绪缓解后,再判断贵金属的长期配置价值。​

3. 用 “风险控制” 应对 “不确定性”​

萨默斯在处理危机时,始终遵循一个原则:“用可控的成本,避免不可承受的损失。” 这一点对贵金属投资同样适用 —— 因为贵金属价格波动较大(比如白银单日涨幅可达 5%,跌幅也可达 5%),若不控制风险,很容易陷入亏损。​

具体而言,投资者可以借鉴萨默斯的 “风险思维”:第一,控制仓位,比如将贵金属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控制在 10%-15%,避免满仓操作(尤其是在利率上升周期,黄金通常下跌,满仓会放大亏损);第二,设置止损,比如在买入黄金后,若价格下跌 10% 就止损离场,避免像 2013 年那样(黄金全年下跌 28%)被套牢;第三,分散配置,比如同时持有黄金(抗通胀)与白银(工业属性强,经济复苏时涨幅更大),平衡不同经济周期的风险。​

 

萨默斯的人生故事,本质上是一部 “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” 的历史:他在学术中寻找经济规律的确定性,在政策中寻找危机应对的确定性,在投资中寻找资产配置的确定性。而对贵金属投资者而言,这种 “确定性” 就藏在萨默斯的启示里 —— 抓准宏观政策、理性看待避险属性、严格控制风险。​

正如萨默斯所说:“投资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理解当下 —— 理解当下的政策方向,理解当下的市场情绪,理解当下的资产逻辑,然后做出最理性的选择。” 贵金属投资没有 “必胜法则”,但萨默斯的经历与智慧,为我们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,提供了一盏照亮前路的灯。

别打CALL,打赏

\ \ \
WolFinance提醒您,请注意:
• 遵守当地法律、法规,尊重网上道德,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•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• 请勿留下任何个人联络方式,勿轻信任何喊单操作。
• 欢迎投诉任何发布个人信息的行为。
有什么要跟 WOLF科普君 说的吗? 3 条评论

全部评论

评论时间
有什么信息与大家分享?
下载 WolFina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