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人看过

【知识百科】历史追溯——华尔街

1625年,荷兰西印度公司以价值约24美元的玻璃珠和小刀从印第安人手中换取了曼哈顿岛,将其命名为“新阿姆斯特丹”。为抵御英国殖民者与土著部落,荷兰总督彼得·斯特伊弗桑特于1653年用泥土和木板筑起一道高约4米的围墙,这道“墙街”(荷兰语:de Waal Straat)成为华尔街的雏形。1699年,英国人拆墙建街,华尔街(Wall Street)正式得名,但其金融命运的转折始于一棵梧桐树。

 

那是在1790年的纽约,一个刚刚成为美国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城市。作为新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的财政核心,纽约正经历着一场由革命后的重建和国家债务重组引发的金融风暴。政府需要资金建设国家,商人们则渴望从国债和银行股票中获利。然而,当时的金融市场混乱不堪,缺乏公开的交易规则,价格受人操纵,信息被私人垄断,信任几乎为零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批券商和商人聚集在华尔街进行买卖,但他们的活动更像是街头巷尾的讨价还价,而非有组织的市场行为。没有统一的价格、没有信誉担保,也没有公平竞争——这正是《梧桐树协议》诞生前的真实写照。

 1792年的一个春夜,三位华尔街上的重要人物——亚历山大·汉密尔顿(Alexander Hamilton)、威廉·杜尔(William Duer)以及一群来自费城和波士顿的投资者,在一次秘密会面后,意识到如果这种无序状态持续下去,不仅普通投资者将蒙受损失,国家的金融体系也将陷入更深危机。

汉密尔顿是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,他深知建立一个稳定、透明的资本市场对新生国家的重要性。而杜尔,则是一位颇具争议的投资家,他曾试图通过操控政府债券牟取暴利,结果引发了第一次华尔街金融恐慌——1792年恐慌。

在这次危机之后,杜尔遭受了沉重打击,许多小型投资者血本无归。为了恢复市场秩序,几位主要经纪人决定采取行动。他们相约在华尔街68号外的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下,举行了一场非正式会议。

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具体说了什么,但第二天清晨,树干上贴出了一纸协议:“我们这些签署者在此承诺,我们将只彼此之间进行证券买卖,并以不低于交易金额0.25%的佣金费率进行所有交易。”

这份简单却意义深远的文件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《梧桐树协议》(The Buttonwood Agreement),因签署地点附近那棵标志性的梧桐树而得名。

 

虽然《梧桐树协议》只是一份简单的君子协定,但它标志着美国金融史上第一个有组织的证券交易网络的诞生。这些最初的签署了协议的24位经纪人和银行家,开始定期聚会、共享信息、制定规则,并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,也就是如今纽约证券交易所(NYSE)的前身。

从19世纪至今,华尔街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件,19世纪:铁路、黄金与“强盗大亨”,1929:崩盘、大萧条与监管觉醒,战后复兴:美元霸权与电子革命,911等事件。“华尔街”三个字早已超越地理概念——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代名词,正如美联储地下25米的金库仍存有全球1/4的黄金储备,无声宣示着这条街道的余威。

 

如今的华尔街,游客们争相抚摸阿图罗·迪·莫迪卡1989年偷偷放置的铜牛雕像,祈求“牛市永驻”;2017年,一座凝视铜牛的“无畏女孩”雕像悄然出现,象征女性力量对传统金融霸权的挑战。纽交所大厅的交易员仍在嘶吼,但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已占全球股市交易量的40%。

从木墙到光纤,从梧桐树到区块链,华尔街300年的故事印证了资本的双面性:它既是推动铁路横贯大陆、硅谷芯片诞生的引擎,也是1929年大萧条、2008年次贷危机的推手。正如《伟大的博弈》所言:“华尔街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自我修正的剧本,贪婪与恐惧的循环中,唯一不变的是人性对财富的永恒追逐。”12 这条500米长的街道,始终是资本主义最浓缩的图腾。

别打CALL,打赏

\ \ \
WolFinance提醒您,请注意:
• 遵守当地法律、法规,尊重网上道德,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•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• 请勿留下任何个人联络方式,勿轻信任何喊单操作。
• 欢迎投诉任何发布个人信息的行为。
有什么要跟 WOLF科普君 说的吗? 16 条评论

全部评论

评论时间
有什么信息与大家分享?
下载 WolFinance